《數說命運共同體》第五集:食物背後的故事
一根辣椒 中國和泰國的選擇竟然是這樣
當我們從星空回望地球,黑暗中的光點,匯聚出“一帶一路”沿線的人口分布。不同的顏色,正閃耀著人們的口味偏好。跳躍的火紅色,代表辛辣的口味,他們占據著東南亞和中東歐的版圖。非洲、中亞和西亞被溫馨的甜味覆蓋,巧克力色的苦味和檸檬黃色的酸味則零零星星散落各地。億贊普大數據顯示,吃辣的嗜好正在“一帶一路”上擴張,它成為亞洲和中東歐45個國家追捧的第一口味。
作為吃辣的主力軍,中國網民最推崇的外國美食又是什麽?大數據挖掘發現,天量點擊率和關鍵詞搜索,都指向同一個目標:冬陰功湯。
在泰國話裏, “冬蔭”是酸辣的意思,“功”是蝦的意思。“冬陰功湯”翻譯過來就是“酸辣蝦湯”。(視頻截圖)
在泰國話裏, “冬蔭”是酸辣的意思,“功”是蝦的意思。“冬陰功湯”翻譯過來就是“酸辣蝦湯”。在冬蔭功湯的食材裏,必不可少的有泰國檸檬,香茅,而湯裏的辣味則是泰國朝天椒。
與中國網友喜歡的美食不同,大數據用泰國文字挖掘的異國美食排名裏,卻是中國的辣子雞丁。憑借這一口麻辣,辣子雞丁征服了2500萬泰國網友的味蕾,也俘獲了泰國公主詩琳通的芳心。
今年是公主60歲誕辰,她對生日晚宴提出了唯一的要求,吃中國川菜。在異國他鄉臨時搭建的廚房裏做出一桌桌完美的川菜,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。為了保證食材的足夠新鮮,土雞、筍子、泡菜、辣椒、花椒等3400多公斤的食材分三個批次、五個航班全部空運到泰國。這場盛大的皇家盛宴取得了空前的成功,而辣子雞丁更是作為當晚最受歡迎的菜肴,被兩百多位賓客一掃而空。
一個“辣”字,兩種寫法,中泰兩國交換辣味的背後,是有趣的辣椒貿易。就在去年,全國的8000多噸幹辣椒匯聚到青島等港口,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運往泰國;與此同時,58噸新鮮的泰國辣椒沿著湄公河來到中國腹地,再散布到全國各地。
簡單的口味交換,在“一帶一路”國家之間構建起大量的農產品貿易。印尼最大宗的農產品進口就來自中國。
上圖中的這條光線,就是一年來50萬噸大蒜從中國港口輸往印尼的航運軌跡。
而中國進口最多的農產品則是來自印尼和馬來西亞,六百萬噸的棕櫚油貿易劃出一道道光軌,這也讓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棕櫚油進口國。
你吃一包方便面 知道印尼和新加坡能賺到多少錢嗎?
全世界消耗方便食品最快的地方在哪裏?答案也許是匆忙的旅途。中國每年要消耗四百多億包,假設把這些小小的方便面摞起來,將是28萬節車廂從北京西站連接到廣州西站,在由廣州連回北京
生產這麽多方便面,離不開一種特殊的食材,那就是棕櫚油。在天津一家方便面包裝車間,一條生產線每一分鐘能產出500包方便面,每炸一包方便面,耗油12克,也就是說一分鐘就會耗油12斤。由於棕櫚油穩定性好、不易變質,廣泛用於方便面、餅幹、冰棍等食品加工要滿足全國老百姓對方便面的需求,就得上百萬噸棕櫚油。
但是棕櫚油中國卻一滴也不產,因為用來生產棕櫚油的油棕樹,必須生長在赤道上下五度的地方,受到陽光直射,充分的降雨,才能結出含油量足夠高的果子來。
在印度尼西亞的格拉哈油棕種植園,占地面積達到20萬畝,比北京市的東城區和西城區加起來的面積都要大。在這片土地上,生長著200萬棵油棕樹。棕櫚果出油率非常高,榨出12克的油,五六個果子就夠了,而用大豆的話,消耗量要比棕櫚果多兩倍。
100多年前,棕櫚樹從非洲西海岸,沿著“海上絲綢之路”來到了東南亞,而現在,印尼和馬來西亞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棕櫚油出口地。棕櫚油從這裏返銷西非,也賣到了全世界。當前,整個“一帶一路”國家棕櫚油的年貿易量已經超過四千萬噸。
當前,整個“一帶一路”國家棕櫚油的年貿易量已經超過四千萬噸。(視頻截圖)
就在人們消費棕櫚油的同時,也產生天量的棕櫚殼,而這些棕櫚殼已經被當做燃煤的替代品被再次利用。
在新加坡新加坡這個“花園國家”有著苛刻的環境政策,發電一律使用石油和天然氣。但5年前,這座燃煤電廠破天荒地被批準建設投產,它的理由就是用棕櫚殼代替燃煤。
如果用統計數據來講這個故事,它會是這個樣子:當三個中國小夥伴各吃一碗泡面的時候,印度尼西亞產生的棕櫚殼,可以讓新加坡200盞5瓦的節能燈泡,同時點亮一個小時。三件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就這樣把三個國家裝進了一個故事。
為什麽哈薩克斯坦的一張饢 少了中國不行?
以食物為媒介,多邊貿易讓風俗各異的國家變得更加緊密。為了喝上香醇的奶茶,伊朗每年要從斯裏蘭卡進口3萬噸紅茶,剩余的牛奶出口卻出口到遙遠的格魯吉亞和馬來西亞。巴基斯坦盛產綿羊,柔軟的綿羊皮更受新加坡消費者的歡迎,而每年六千噸的綿羊肉則賣給了沙特阿拉伯人。當巴基斯坦的羊肉擺上沙特人的餐桌上時,中國的一種食材已經悄悄地潛入了哈薩克斯坦人的主食中。
在哈薩克斯坦,最出名的廣告語是“中國酵母,發面就是快”。因為哈薩克斯坦人一天也離不開“饢”這種面食,而要做饢,就少不了在和面的時候加入酵母。酵母,是3000年前古代埃及人偶然的發現,從此人類得到了面包,酵母可以說是面食的靈魂。從貿易數據看,在廣袤的中亞,每兩張饢裏,就有一張是靠中國酵母發酵的。
當中國酵母在哈薩克斯坦的裏中發酵時,哈薩克斯坦的面粉也已經進駐中國地面包房,中國傳統的面粉更適合做包子饅頭,要做出松軟綿滑的面包,就得需要高筋面粉,愛吃面包的中國人越來越多,所以這幾年的高筋面粉的進口量越來越大。
現在中國從哈薩克斯坦進口的強筋小麥也越來越多,2014年這個數字已經超過25萬噸。(視頻截圖)
現在中國從哈薩克斯坦進口的強筋小麥也越來越多,2014年這個數字已經超過25萬噸。但是哈薩克斯坦農業生產效率低,中亞的黑土地,地力、氣候這些條件並不比中國差,糧食產量卻只有中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。產量怎麽會這麽低?最重要的原因是農業技術的落後。比如育種技術、農業機械短缺、產業鏈不完善都是問題。數據分析發現,整個中亞地區還有2000萬噸糧食的生產潛力沒有挖掘出來,這相當於中國山東省的小麥產量。
兩年前,中國與塔吉克斯坦簽署了《農業領域合作協議》,中國企業在這裏建立了全塔唯一的種子實驗室和種子生產線,並針對當地環境進行了改良和種植實驗。第一批中國種子種下去,塔吉克斯坦農業歷史上空前的實現了一季兩熟。
大數據發現,農機的檢索熱度在中亞地區和烏克蘭呈現趨勢性增長,特別是烏克蘭一度因為農機短缺造成糧食減產,將烏克蘭網民對農機的關註度推到熱度榜榜首。與此同時,牛奶的檢索熱度近兩年在斯裏蘭卡不斷攀升,這背後是斯裏蘭卡產奶量不足以滿足半數人口的巨大缺口。
檢索熱度的背後,既是關註度,也是“一帶一路”國家互通有無的商機。你看到的每一條發光的貿易紐帶,都意味著數額超過十億美金的大宗農產品貿易;每一條銀線,既是價值上億的交易,也是這個國家人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異國美食。在千年古絲綢之路上,現在每一天,超乎想象的谷物、牛羊肉、蔬菜、牛奶、咖啡、香料在版圖間穿梭。如今,“一帶一路”國家的農產品貿易總量已經超過兩萬億美元,相當於俄羅斯的經濟總量。隨著越來越密集的貿易往來,每年將有數千億的增長空間在這裏成長。
(本紀錄片原刊發於2015年10月7日)